钢结构专业分包在防腐防火处理方面有以下技术要求:
防腐处理技术要求
表面预处理
钢结构表面的油污、灰尘、铁锈等杂质清除干净,通常采用喷砂、抛丸等方法进行除锈,使钢材表面达到规定的粗糙度和清洁度。例如,对于处于大气环境中的钢结构,一般要求除锈等级达到 Sa2.5 级,钢材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、污垢、氧化皮、铁锈和油漆涂层等附着物,任何残留的痕迹应仅是点状或条纹状的轻微色斑。
处理后的钢材表面应避免再次污染,如在涂漆前表面有新的锈蚀或污染,需重新进行处理。
防腐涂层选择
根据钢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、使用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防腐涂料。例如,在工业大气环境中,可选用具有良好耐腐蚀性和耐候性的醇酸树脂漆、丙烯酸漆等;在有酸碱等化学腐蚀介质的环境中,则需选用环氧树脂漆、聚氨酯漆等耐化学腐蚀性能优异的涂料。
防腐涂层一般由底漆、中间漆和面漆组成,各层涂料应具有良好的配套性,以保证涂层的附着力和整体防腐性能。例如,环氧富锌底漆常与环氧云铁中间漆、丙烯酸聚氨酯面漆配套使用。
涂层施工
涂料施工应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,温度一般控制在 5℃ - 35℃,相对湿度不超过 80%。当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、湿度过大时,会影响涂料的干燥和固化速度,降低涂层的质量。
施工方法可采用刷涂、喷涂、滚涂等,无论采用哪种方法,都应保证涂层均匀、无漏涂、无流挂、无气泡等缺陷。例如,喷涂时要调整好喷枪的压力、喷嘴大小和喷涂距离,以获得良好的涂层效果。
严格控制涂层的厚度,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。一般底漆、中间漆和面漆的干膜厚度都有明确规定,如总干膜厚度可能要求达到 150 - 200 微米,施工过程中需用测厚仪进行检测,确保涂层厚度符合要求。
防腐质量检验
涂层施工完成后,要对涂层的外观、厚度、附着力等进行检验。外观检查主要是查看涂层表面是否平整、光滑,有无起皮、剥落、针孔等缺陷;厚度检测采用磁性测厚仪等设备,按照规定的检测点数和方法进行测量,确保涂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;附着力检测可采用划格法或拉开法,检查涂层与钢材表面的结合牢固程度。
防火处理技术要求
防火涂料选择
根据钢结构的耐火极限要求选择合适的防火涂料。防火涂料按其燃烧性能可分为非膨胀型(厚型)和膨胀型(薄型、超薄型)两类。厚型防火涂料一般适用于对耐火极限要求较高的钢结构,如高层建筑的柱、梁等;薄型和超薄型防火涂料则适用于对装饰性要求较高、耐火极限要求相对较低的钢结构,如体育馆、展览馆等的屋架、网架等。
防火涂料应具有良好的粘结性、耐水性、耐候性等性能,且应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测和认证。
基层处理
在涂刷防火涂料前,钢结构表面应进行除锈、除油等处理,以保证防火涂料与钢材表面的粘结效果。除锈要求与防腐处理时的要求类似,一般需达到一定的清洁度和粗糙度。
对于有防腐涂层的钢结构,要确保防腐涂层与防火涂料具有良好的兼容性,必要时需进行配套性试验。如不兼容,可能导致防火涂料脱落或降低防火性能。
涂料施工
防火涂料的施工应按照产品说明书和施工规范进行。厚型防火涂料一般采用喷涂施工,每次喷涂厚度不宜过厚,应分多次喷涂,每次喷涂间隔时间应根据涂料的干燥固化情况确定,通常为 24 小时左右,以保证涂层的密实性和均匀性。薄型和超薄型防火涂料可采用刷涂、喷涂或滚涂等方法施工,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涂层的厚度和均匀性。
施工环境温度、湿度等条件也会影响防火涂料的施工质量,一般要求温度在 5℃ - 35℃,相对湿度不超过 80%。在低温或高湿度环境下施工,可能会导致涂料干燥缓慢、固化不完全,影响防火性能。
防火涂料施工完成后,需进行养护,避免涂层受到碰撞、摩擦等机械损伤,同时要防止雨淋、暴晒等自然因素的影响,确保涂层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设计的防火性能。
防火质量检验
防火涂料施工完成后,要对涂层的外观、厚度、粘结强度等进行检验。外观检查要求涂层表面平整、无明显凹凸、裂缝等缺陷;厚度检测采用钢针插入法或测厚仪测量,确保涂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,如设计要求耐火极限为 1.5 小时的薄型防火涂料,涂层厚度可能要求达到 3 - 5 毫米;粘结强度检测可采用拉拔试验等方法,检查涂层与钢材表面的粘结牢固程度。此外,还需对防火涂料的耐火性能进行抽检,通过模拟火灾试验等方法,验证防火涂料是否满足设计的耐火极限要求。